财经时间网 |
  • 手机客户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页 > 金融 > 正文
韩企“东南飞”是误读 中国市场无可取代
来源: 2020-07-20 06:34:40
韩企“东南飞”是误读 中国市场无可取代

作者: 权小星

曾在中国居住十余年,并长期从事汽车行业配件生产的江苏盐城韩国商会会长金福守(音译),用“日久见真情”五个字来表示在华发展的感受;而他所在的盐城市,则拥有在中国首批成立的中韩产业合作园。

采访中,金福守打开盐城地图,向第一财经记者比划了一块地。在该地块上,韩国第五大综合集团SK旗下SK Innovation正在兴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工厂,预计投资额是该公司全球所有工厂中最大的一个。

在许多韩国企业及专家看来,中国市场对于具有实力的韩资企业仍有较大吸引力。

近日,一则由韩国方面发布的“建议将海外工厂迁至东盟国家”的报告引发各界关注,这份由韩国贸易协会(KITA)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下称“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所发布的报告认为,受中国工资上涨、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建议韩企考虑将海外生产基地从中国转向东盟国家,在后新冠时代稳定全球供应链。

近年来,中韩两国间投资额与贸易额出现一定下降的趋势,也使许多业内人士开始猜测,中国对于一些韩资企业的魅力不再?

韩国企业界、经济界的多位人士认为,对该报告的内容“无法完全认同”,可能仅适用于部分低端产业。而撰写该报告的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的独家专访时表示,部分人士对于这份报告有过分解读,甚至有所误读。他表示,中国市场仍是对韩企魅力最大的市场,这一点“无法否认”。

“误读了报告”

第一财经记者翻阅上述报告,发现报告共计38页,主要以投资环境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方面等三个维度,将中国与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东盟五国进行了对比。

该报告得出结论为,追求低工资型的海外设厂企业有必要摆脱以中国为主的一边倒式投资,考虑采取在其他国家投资等战略,并有必要进一步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是作为韩国政府推进在东南亚地区扩大合作的“新南方政策”的一环来进行的。2017年12月,韩国总统文在寅访华期间,曾表示“希望将韩国正在推进的‘新北方政策’、‘新南方政策’等多边外交政策,能够尽快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接轨,加速拓展韩国的经济应用领域”。

第一财经记者联系到撰写该报告的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该院首席研究员张成吉(音译)是这份报告的主持者之一。他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份报告主要针对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提出部分建议,而在中高端制造业以及市场容量等方面,中国完全不可替代。

张成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份报告出炉以后,受到韩国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人士对于这份报告有过分解读,甚至有所误读。“其实,我并不主张具有技术优势的中高端制造业撤出中国,而是提出韩国企业(如)进入中国市场,需要具备更大的竞争优势。”

他还认为,中国人力成本确实出现了增长,这也是所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需要面对的一点。“不过,这也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消费力增长与消费升级。许多中高端制造业更需要与客户企业、消费者有密切的联系与沟通,而且同时具备政策稳定、市场巨大且开放的国家,只有中国;这一点来看,在中国市场增加投资的必要仍然存在。”

张成吉表示,尤其是随着中国消费升级步伐加快,韩国企业应当以中韩两国率先消除疫情风险为契机,加快对接速度,以抢占市场先机。

韩国贸易协会驻上海首席代表沈准硕表示,尤其是通过这次疫情防控,中国快速走出经济停滞并率先复工,这一点已经足以体现中国在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的优势。而韩国是一个高度依赖外贸经济的国家,因此韩国与中国更应该相互合作、增进沟通,推进区域乃至全球的开放。

深度融入中国市场

相比于专家观点,作为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市场开放及制度开放的韩国企业家们,对于中国市场的理解更加深刻。

金福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相比于十年前我刚到中国的时候,目前中国的商业环境进步非常明显。尤其是中国致力于为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提供同等待遇,也使许多在海外长期从事业务的韩国投资者,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中国投资。”

他表示,长期以来,韩系汽车企业曾采取闭环式的供应链,韩系零配件企业跟随韩系车企进入中国市场。不过,随着韩系主车厂自身的销售出现困境,一些配件企业开始把握中国汽车电动化的趋势,向中国本土造车新势力等企业供货,“目前,在盐城中韩合作产业园内,有大概100家韩系汽车配件企业,其中有将近60%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寻求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这也会成为中韩经贸合作接下来的‘新常态’”。

作为韩国十大企业之一,CJ集团中国食品事业部总经理高汉元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公司针对中国疫情下的“宅经济”,推出了三杯鸡、红烧肉等多款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方便食品。这类产品目前的销量已经超越了韩国风味的产品,甚至使总部对这一成绩大为惊讶。

即便是在芯片、显示器等高尖端制造领域,中韩产业合作仍成为韩国业界最关注的话题。目前,韩国LG显示、三星SDI等大型企业在中国市场仍在加码投资。

打下“市场”仍需自身硬

韩国政经分析家朴尚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近期以来,确实有个别韩资企业逐步退出中国市场,少数人士因此得出中国市场不适合市场经营的结论,但这种结论非常片面,且没有说服力。

根据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数据,韩国国内近六成的消费品企业,以及近七成的中高端制造企业回复称,中国市场仍然是其最重要且仍需要努力攻克的市场部门。

居住在北京的韩籍侨民金哲洙(化名),曾长期在乐天集团旗下的流通企业负责涉华业务,他所在的企业于2017年以来逐步撤出中国。

金哲洙认为,相比于外部或市场的原因,包括乐天在内的部分企业在华遭到“水土不服”,深究下来,自身的原因占了近九成。

高汉元也表示,中国市场,尤其是华东地区的消费者是中国平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批消费者,如果无法征服华东消费者的“味蕾”,那就无法把握中国消费者的未来消费趋势。所以企业在适应中国消费者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应当对于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进行大数据梳理和多方面了解。

曾担任三星电子驻华高管、目前在该司战略部门工作的朴承焕(音译)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总体上三星在中国市场的大方向是,撤出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在高附加价值产业保持甚至是加码投资。而在每一次产业更新迭代的过程中,对于因此受到影响的员工进行补助补偿,维护企业形象及社会责任,这也是希望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企业应当考虑的要素。

韩国经营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名誉客座教授李斗熙向第一财经记者明确提到,中国市场规模之大,并不代表中国市场“满地都是黄金”。消费升级确实是一大机遇,但中国市场也出现了许多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产品及海外产品。

“正所谓中国俗话说的‘打铁仍需自身硬’,只有不断了解中国市场,才能够在市场变革升级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这正在成为更多头部韩企的共识;而这样的市场,第三国是无法提供给韩企的。” 李斗熙说。

图片新闻

财经时间网免费提供的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均来自合作方,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财经时间网以及其合作机构不为本页面提供的信息错误、残缺、延时或因依靠此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负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客户服务热线QQ:8553591  欢迎批评指正

常见问题解答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财经时间网意见反馈留言板

Copyright @ 2008-2019 www.cjtim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907 001 799@qq.com

财经时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