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好茶的标准,可谓是众口难调。茶叶在中国的年销售额达3600亿元,销售量230万吨,市场庞大!但前100名份额合计不到行业10%,品牌集中度非常之低。“有品类无品牌”长久制约着传统茶行业的发展。在传统消费三大件“烟酒茶”中,只有茶不受政策限制。但是烟有中华,酒有茅台,茶呢?茶行业缺少的就是一个品牌!而小罐茶,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在小罐茶诞生之前,大家印象中的传统茶行业早已被烙印上“土,奢,繁,没价,无标准”的标签。茶与消费者,与采购商、渠道商甚至和茶农的关系往往模糊不清。信息的不对称背后是农产品和文化产品落后思维逻辑!“小罐茶,大师作。”,杜国楹领着一群由“门外汉”组成的团队,竟然花费不到一年时间,在全国开了300余家店,又不知不觉把业绩冲到茶品牌的年销售额前三!
小罐茶突破传统茶行业的惯性
有了好茶就该谈到茶的生产!杜国楹试图用现代派的方法突破传统茶行业的惯性。通过对价值链条的重新设计,茶农能种好茶,生态茶,因而获得高价值高收益,这样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而消费者也可以获得更高品质和更安全的茶产品。“如果茶农迟迟得不到更好的收入,他们怎么可能不喷农药、不上化肥?今年,小罐茶收购原料的成本,比去年上浮了30%以上。”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小罐茶在产业化、市场化和工业化都有了一个严格的标准。放眼整个茶行业,他堪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设计师”!因为敢于重新构建产业链,才能在市场上趟出一条光明大道!
在我国茶叶行业,有几位公认的制茶师,却是公认的茶叶文化传承人。他们做了一辈子茶,对于茶的了解可谓是熟门熟路。
无论什么市场,最终都要落到终端消费者身上。于茶产业市场的消费者而言,有三大痛点:买茶、喝茶、送茶没有标准:买,不知好坏;喝,麻烦复杂;送礼品,又没有明确价值。
这样没有标准没有品牌的茶市场,使杜国楹心中有了变革的使命感!于是他带领团队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创新,将传统8大名茶的认知标准化:
创新的小罐包装,实现了茶叶保鲜、保存的标准化;所有产品统一定价,把均衡成本的责任留给自己;创新保鲜技术,将中国茶的色、香、味、形充分发散到消费者的味蕾;创新设计茶叶零售体验店,使得传统的中国茶形象也能焕然一新,变得时尚。
”如果小罐茶要摆脱短期炒作的标签,需要考虑如何给市场传达长期信号。” 蒋青云建议,在上游,将柔性整合的上游供应链逐步刚性化,可考虑自己种茶或经营茶园,给市场长期信号,在下游要强化品牌体验,教消费者品茶、泡茶,与大师面对面,争取更多与目标消费人群的互动机会。
杜国楹显然很清楚外界的看法,为了摆脱以往的短期获利卖掉的标签,他也一直试图向外界传达小罐茶的品质,而不是包装和广告。“以往做电子产品,更新迭代快,所以会短期内卖掉,但茶叶作为中国人主要的消费品,是可以做长久的。”
杜国楹用上游基地的投入来证明小罐茶不是一个短期获利卖掉的品牌。比如2017年底投建的黄山总部基地,建立自己的工厂,同时表示将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获取稳定茶园,进一步控制上游茶叶质量。
在做这个决策之前,杜国楹发现,目前的核心的消费人群19岁到35岁占到70%的比例,男女比例是各占一半,这意味着年轻人中是有市场的,而且2017年里,喜茶等茶饮成为网红似乎也为茶饮替代星巴克提供了可能。 “星巴克卖的是生活方式,小罐茶也可以卖生活方式。”
不过,崔洪波则认为,像星巴克那样成为生活方式,需要影响一代人,至少目前来看,整个茶行业包括小罐茶都还没有做到,“但这可以是其下一步发展方向。”
每一次创新都是一场对传统的重新打量。杜国楹用不同的思维去洞悉茶叶市场,不仅为小罐茶的发展带来了生机给,更为中国茶的新崛起带来了力量。